介休张兰算命 张兰属于介休吗

2023-11-09 12:59:41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黄金周期间,前往河南陕县,看了七八个“地坑院”,以为是该地独有的民居形式。查百度,才知道山西平陆、寿阳也有。回来之后,更听说张兰镇史村也有这种院子,立即打定主意要去看看。

这个星期日,正好闲着,便与侯清柏老师及董西平、武吉毅、刘光伟、罗圻等几位先生一同前往。

史村位于介休市张兰镇南的丘陵地带,有一千七百多人,算是较大的村落。明清时期,以古镇张兰为中心,周边村落不乏经商而富的望族大户,村堡和民居建筑都很有气派。史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介城出发,到张兰镇东走张板公路,很快就到了。进入村小学校东边的一条巷子,便可看到高大的夯土堡墙。拐过堡墙西北角,向东的路北一字儿排开,先是财神庙,接着是禅慧寺,接着是天主教堂,接着是关帝庙。堡东墙紧贴古道。古道南北走向,关帝庙就建在幽深的门洞上面。各地的寺庙见过不少,而郑重其事地,将天主教堂与华夏诸教寺庙并列的情形,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路东靠近沟壑,地势突然低了许多。路与沟之间的土垣,就是传说中“地坑院”所在的位置。

“地坑院”起源于远古的穴居,渐发展为较大的地下四合院形式,也称“地窨院”。民国版《闻喜县志》记,建院时“掘地为大方坑,四面挖窑,居人于院隅,掘干井以沉水,以坡上达平地”,以当时条件,建这样的院子,蛮辛苦的。现在,这类院落在河南三门峡和陕县(古属陕州)存留较多,其中有的已200多年历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在普遍采取这种居住方式的村落,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象。

武先生为考察古村落,几乎跑遍了附近各县的乡村,为我们作向导,完全胜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连看了五个院子。

这些院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坑院,乃是借着沟边缓坡,利用掏窑和砖砌的组合方式建设的。其中,以靠近古道的一个院子最为典型。自上俯视,其北是正房,三眼窑洞,东、西为厢房,各三间,我们站立之处,是南窑的顶上。东厢房与南窑的间隙,朝东留着门券,是进出的通道;东厢与上房的间隙,也有台阶供上下。所有的院房,表面皆用砖砌,只不过,正房看起来更齐整,灰分也更小。无论窑顶、院内,处处长满荒草,显然是早就废弃了的。

另一处院子,又厚又大的墙砖,古朴的砖雕斗拱和荷花饰件,局部直棱窗样式,以及门洞里砖雕神龛的图案,别处并不多见,疑是元代遗构。不敢妄下断语,还是留待专家们做定论的好。另外数院,结构类似,而破败状,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先生爱好写作,每有触动内心的地方,便停了步细细观察;杨先生擅长剪纸创作,专注于装饰的构件。大家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关注,眼里的风物,心里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

正在观看之际,进来一位村民,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外地人跑来买古院之事,说他们如何如何地将房子买到手,如何如何地拆毁,又如何如何地将那些古砖石、古构件运走。听着不是滋味,使人不想再呆下去。

接下来去禅慧寺。

禅慧寺在教堂的隔壁,前面是个宽阔的场子,乱堆着秫秸和干树枝,东边圈了一块养牛。场子北面、正中台阶之上的高大建筑,看不出是山门,还是过殿。东边有半洋半土的、风格的大门。门侧的红字行草对联,龙飞凤舞的,却居然有错别字。

庙院也够宽阔。最北面是正殿,看得出是近年整修过的。所幸整修时,保留了元代斗拱,可为断代的依据。殿一侧立着块碑,贴近了细看,是嘉庆年的。阶下数米,有粗砂石雕的莲花须弥,酷似之物,只不知为何,上面垒了两块粗劣的石头。院中两棵柏树,水桶粗,已经枯死,秃秃得只剩下枝干。

西边是偏殿,墙脚堆着旧殿拆下的破损琉璃瓦和脊饰,不少是孔雀兰色。墙上依稀写着几行字,断断续续辨得出,是群众扫肓时的文宣。东边一排纯是新修的,里面圈过羊马,浓烈,拒人于千里之外。

禅慧寺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北齐,是介域历史的佛寺之一。北齐天保十年(559年)的七月十五日,比丘法悦和村里史、宋、张姓族人共造千像石幢。清光绪年间,邑人、工部屯田员外郎李敦愚将其考录于县志。据说,石幢一直保存到民国初期,可惜终于失落不见。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地震,回禄,战乱,文化选择的厚此薄彼,使原本丰满的历史失了生机,变得越来越惨淡,并渐湮没。如今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它的真相呢?

来到史村,不能不探访的,还有净土寺。

净土寺在村南数里之外。离了柏油路,再走一段土路,远远地停车在地边,再沿着长满荒草和酸枣树的小路,步行过去。一边的地里是柿子树,稀稀落落留着红红的柿子。跑过去,跳起来,捉住树枝,摘两个尝尝,软软地甜甜的;酸枣也是,粒儿大,又饱满,微酸中带着甜。

远处有个孤岛样的山峁。

西平先生说,那就是净土寺的遗址。

走至近前,路两侧各有夯土台,疑是寺院的外门。走进去看,南边夯土墙围起十余亩地,满是玉米收割后的根茬。北望,断续的夯土墙围着个葫芦样的台地。再往前走,有二十来米、不足两米宽的窄道。窄道两侧是陡坡,坡上半人高的枯草间露着几块残碑。

经过夯土缺口两边的砖砌门柱,进入土围子。放眼望去,几十亩的地里满目蒿草。顺着台地边缘,彼此照应着,小心在齐腰深的蒿草中移步,时不时避开水冲的陷坑,踩到砖瓦的碎片。乱草中有眼枯井,深深的看不到底。转弯过去,土墙内侧露着两孔砖窑上半部的顶券,显示原来地面要低很多。草稀处,随便可见残砖、琉璃及建筑构件的碎片。随便拣起一块,上面都是数百年风雕雨蚀的留痕。

侯老师曾是县志的总纂,说起净土寺,如数家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之前,这里就曾有寺庙,至于是否也叫净土寺,不得而知了。县志中说,这一年,在高僧明晓的组织下,把佛殿改成了五间,增修了数十间禅房,购了七顷多地作为寺田,聚起僧众十余人。次年九月十五,也如这般的晚秋时节,俺答入境杀掠。明晓闻知,急呼村民进寺躲避了三天,千余人幸免于难。事后,明晓和遣秀、真千等带领人们,掘大坑掩埋死难者,在史村之西立了义冢。万历十二年,明晓又修葺该寺。三百多年后,史村北的仙台村有个叫郎梦元的诗人前来凭吊,无限感慨地写下了《万人墓》一诗。

一边听,一边想,的确是的。

走到最北端,赫然见两座废弃的焦炉。在如此隐秘的地方建炉烧焦炭以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现代人够聪明的。只是今天看来,这样的聪明,让人觉得好笑。

绕过土焦炉,攀上西边的豁口。沟深得让人炫晕,得扶着土墙站着才放心。沟底也是大片的柿子树,远远看去,没摘尽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它们在荒凉的田野里,冷冷的秋风中瑟瑟抖动。我突发奇想,也许,几百年前的那个深秋,它们就是这样的吧。

介休张兰为啥有名

绕了一圈,出去之后,向西爬坡,上到高处,回望整个土围子。脚下,枯叶中新渗出些绿色。几只黄鹂,掠过身旁,远远地飞去,消失地在苍茫的天空。那一片天空下面,灰黄色的夯土墙像在无语的秋色中,陷入了沉思。

回到镇里吃过饭,又顺路去古玩城逛了逛。不过是碑版、砖木石雕、旧式农具之类,真真假假摆了一地。停了不到半个小时,便离开了。

晚上,翻找郎梦元的诗。终于在民国版《介休县志·古迹考》的最后几行找到:

巨冢高邱外,相传有万人。

阴崖埋白骨,深夜走青燐。

救苦如来佛,轻生乱世民。

荒郊余片石,吊古一伤神。

果然是极伤神的,且不说了罢。

电视里,正上演着美国总统大选的荒诞剧。

此文章图片出自董西平摄

每周的星期五。

每个星期五在介休就会有古玩大集,还有就是每年的9月17、18、19,这三天也是古董会。

古玩又称文物、古董,是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化遗存物质,包括传世品和地下出土品,有着无穷魅力与独到乐趣。

介休自古"商贾云集,民物浩穰"。明清时期,县城四条大街店铺林立,"俨如都会"。张兰、义安、洪山、义棠镇市面除有京货、杂货等商号外,还有钱庄、当铺、金珠铺等商行。张兰镇每年九月下旬古庙会,届时有文水皮货、沁州麻货、浑源挽具、上党药材、内蒙古骡马上市交易。介休历来挟资走外经商者众多,清代前期,被赐为皇商的介休张原村范氏为对日贸易中首执牛耳的洋铜商。道光年间,山西初期设立的15家票号中,介休北贾村侯氏领其中6家,资本计有七八百万两,为票号"汇通天下"的富户。同治年间,介休北辛武冀氏兄弟也将乾盛享布庄和德记布庄改为票号,跻身于三晋票号巨擘之列。

介休人文荟萃,旧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介子推、东汉郭林宗、北宋文彦博)。历代国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张九龄、李商隐、赵顼、顾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伦常、宋廷魁、钮福全、田庄仪及"绵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为介休壮丽山河倾倒,先后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绝句。介休达人代起,缘因历代当政者注重教育,善于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县学仅永和、介休、稷山数处,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办县学,明代又在文庙旁建育才馆。清代介休考中进士人数达64人,仅次于安邑、平定、阳城,位居全省第四。

介休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唐代以前,洪山采坪沟已开设三窑,即煤窑、泥窑、碗窑。唐末宋初,洪山陶瓷业和县城酿醋业已规模生产。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为主,其印花刻花器制作笔意泼辣奔放,不失民窑本色。唐、宋时期,介休已有烧造琉璃记载,到明代,介休琉璃烧造达到极盛,现存张壁古堡、城内城隍庙、师屯北广文济寺、灵石资寿寺等琉璃建筑皆为介休匠人杰作。介休陈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变质等优点,据传,明代安徽颍州的大升陈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陈醋,分别为介休人侯大升、王来福传艺。清代咸丰年间,义安"咸亨涌"酿造的木瓜黄酒,醇香适口,色泽鲜艳,民国18年(1929)曾获马国际赛酒会银质奖。

十里乡俗不同,介休城乡历来为一日两餐,(70年代后城区机关因作息时间改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习俗。另外,据史籍,介休乡民朴直,急贡赋不敢后;士惧礼法,重气节与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竞相与奢和崇佛重祷之陋习。据历代《介休县志》记载,介休较大的寺庙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处,道观 47处),香火盛俗,昭昭若揭。

介休人民有光荣斗争传统。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派将乔攻陷介休,介休县令贾浑夫妇抗节不屈,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彪炳青史。八年抗日斗争中,介休人民在党领导下,组建起军队,开辟了根据地和堡垒村,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与日本者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到解放战争中,介休县中员队伍发展到986人,民兵队伍壮大到3100人,154名干部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全行列,8376人组成的支前队伍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人民日报》曾头版刊登《介休民工支前立功》报道。战争年代,介休有1694人惨遭日本军,商功叔、县长高剑平、工人游击队指导员韩奎等一批好干部为出了宝贵生命。

介休张兰驴肉张兰镇崔记牛驴肉店有名。张兰镇崔记牛驴肉店是成立于二零一三年,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一家以从事零售业为主的企业。起源于清末民初,卤制出的牛驴肉口味、品质、工艺是出名的。先进的卤制技术工艺、安全环保的包装储存,吃到了口感好,安全的,放心牛驴肉。

驾车路线:全程约23.6公里

起点:介休火车站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60米,左前方转弯

2.行驶120米,右转进入新建西路

3.沿新建西路行驶370米,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新华南街

5.沿新华南街行驶270米,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