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布施算命 佛教的布施是什么意思

2023-10-14 11:23:49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释迦牟尼佛的遗族也在西藏。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七)

问: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修学佛法一定是很好,请问为何印度如此贫穷?

答:你要到印度去看看,而且也去研究印度的历史跟文化,你就明了。在十一世纪印度人遭了一个灾难,回教征服了印度。那佛教,学佛的人心地都慈悲不愿意去抵抗,于是逃难、逃避,逃到哪里?逃到西藏去。释迦族这一族都逃到西藏,逃到后藏,以后就没有再回去,在西藏就定居下来。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族也在西藏。

回教征服印度之后,就限制了佛教的传播,当然有一些人屈从于政治的势力,改信伊斯兰教的很多,这无可厚非。人,每个人生生世世业缘不相同,无论修学哪一种宗教,只要认真学习,我们刚才讲了,都是佛传的。佛在某个时代,某个地区,某种不同的文化,他有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可是无论他怎么教法,他的方向、他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方向、目标在佛教里面讲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教知道,什么是佛?佛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在基督教,实在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是一家人,他们的经典就是《新旧约全书》。犹太教是依《旧约》,不承认《新约》;基督教承认《新约》,排斥《旧约》;天主教是《新旧约》统统学。所以我说他们是一家人,三派。犹太教是天父,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圣母玛利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一家分了三派,还是一家人。凡是宗教,咱们不是堂兄弟就是表兄弟,是不是?全是一家人。我在世界上跟许多宗教往来,所以能谈得很愉快,我说我们统统是一家人。

佛教说三种布施的利益

这印度的贫穷,贫穷的原因,没有遵守教义的教诲。贫穷人也很多,没有认真去学。"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你们去求,有没有应?没有应。我的老师,我初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为什么?我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老师就把这个方法传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什么?它有理论,你要明了,它有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不感应。如果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方法,盲目去求,求不到,那不会有感应。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真准,那不是假的,真正遇到高明人。每一年收入多少,跟他批的八字完全相同,年年都一样。他是个读书人,参加考试,考中第几名都给你注定,这样差不多十几二十年,所以他什么都不想,真的就万缘放下,为什么?想也没有用,注定的,何必去打妄想?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觉得很奇怪,这很难得,一般人妄念太多,他怎么三天三夜不起、不动一个妄念?所以就问他,他说你的功夫很不错。结果了凡先生就招认出来,我哪有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想也是枉然,所以干脆就不想。云谷禅师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结果两个谈清楚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云谷禅师叫他反省,反省之后才知道自己一身都是毛病,习气很重,然后教他改造命运。

命运是你前生的注定,你前生造恶、造善,注定的,前生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贫穷;没有修法布施,这一生没有智慧,愚痴;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短命。所以佛法教你,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舍,愈舍愈多。你命里头有的舍不尽,舍了,它就来了;命里没有的保不住,千方百计得来,但是还是会失掉,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命里头有的、注定的,它怎么会丢掉?

我们命里头没有财,老师教我,一块、二块的布施总可以。这个行,一块、二块行,有,多了没有。在那时候十块钱拿不出来,一块、二块可以,所以就教我随喜功德。道场里面很多人印经,我们出个一块、二块,随喜,这就是布施。放生,放生还是属于无畏布施,出个一块、二块。以后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就布施得多。现在居然一年平均起来至少可以布施一千万美金,钱哪里来的?不知道,不晓得。所以说老师教我的话正确,愈施愈多。身上没有一分钱,什么都不缺乏,没有缺乏的。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这个增长,我相信你们同学常常听经会知道,你看我今年讲的跟去年不一样,好像比去年更有智慧,去年跟前年不一样。所以你听我的录音带,这十几年的录音带,你仔细听,不相同,年年有进步。健康长寿,你们是看到的,我今年八十岁,还可以蹦蹦跳跳。这是什么?得力于老师的教诲。所以我对于老师,我天天早晚都拜老师,念念不忘。如果不是老师教的,早就去轮回去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早就去轮回去了。

所以贫穷,不修财布施。财布施是随分随力,你只要是心量放大,一昧去做,不要想回报,自自然然环境就改变。不能改变的,他没有这个念头,不能够舍己为人,才不可以保持。愈保愈是造罪业,为什么?你看世界上许许多多贫穷的人需要财富,他没得吃、没得穿,你的财富累积在那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这罪过。愈施愈多。他不懂得布施,这很可惜,他那个财富过去生中布施得多,累积的。

那么先要了解周易的起源。周易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它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周易》内容累积甚多之人生经验,以数理逻辑、汇萃万物,其哲理可应用一切人事时地物上之措施,故上能探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可指导人生之行藏,而成为一部人生重要处世与行事之宝典。故人称“书中之王、群经之首”,是一部天下人间的大经大法。《周易》不只是用来算命的,也是用来了解自然法则,了解宇宙的真相。而佛教是让人们行善布施,认识因果。所以我认为两者并没有冲突。至于佛道有没有冲突,首先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1世纪,佛教出现大乘与小乘之分。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开始在亚洲传播开来,往南首先传入斯里兰卡,然后东传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南传佛教多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则以大乘为主,公元1世纪经西域传入后向朝鲜、日本等地流传。佛教的教义是在印度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发展起来,如轮回转世的学说、艰苦修行的修道方法等。佛教适应的是印度列国时代反婆罗门教思潮的需要,因此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对抗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在东汉的时期,佛教进入后,一方面一些士大夫很快就看到了佛教的麻痹教化的功用;另一方面,一些人也看到了佛教和传统文化间的冲突和不调和,南朝著名的神灭和神不灭之间的争端就是这样。自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一些思想与儒家的敬天法祖的思想格格不入,佛教自身教义的复杂与晦涩难懂也使之很不容易为下层的民众所接受。因此,佛教要在得到传播,就必须适应传统文化。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本来是一种学说,源自春秋时代的老子,经战国时期的庄子完善,遂成为老庄学说。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到汉朝早期,为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一种施政方式。道教也在汉朝起源,它附会了老庄的学说,吸收了阴阳家与秦汉方士谶纬等学说,经过东晋葛洪以及其后的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加工改造,成为一个具有比较完善体系的宗教。首先是佛教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自然就会引起华夷之辨十分严格的传统社会的反感。其次是佛道孰为上的争执。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调和并一同提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这个时期,佛教被官方认可甚至大力提倡,南朝自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个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对佛教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佛教在南朝有了蓬勃的发展。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教,中间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此后佛教再度兴旺,更有甚者如北魏孝明帝崇佛抑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教的发展。因此,佛教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而此时道教刚刚从民间走向上层社会,刚刚向正统化转变,力量相对薄弱,但道教毕竟是本土的传统的宗教,因此道教在这一方面就拥有相对的优势。两教就产生了谁是主导的争执。由此可见,佛道争端,其实并不是两教的教义和宗教哲学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冲突,是两种宗教间的利益的冲突。这个时期,佛道冲突的典型表现就是三武一宗灭佛。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佛教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的。佛教寺院的扩大,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侣不税不征,和封建国家争夺着劳动力和军队来源,直接触犯到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例如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在汉人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的支持下,进行鲜卑汉化的初步改革。崔浩出身于儒学世家,这种渊源使他顽固地恪守儒家“夷夏之防”的观念,强烈排斥各种与儒家思想相抵触的意识形态。崔浩给北魏太武帝加上了“太平真君皇帝”的光环,竭力推行道教,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同时极力削弱被视为“戎神”的佛教,斥为“淫伪杂祀”。佛道矛盾的背后更深深掩盖着北魏鲜卑贵族与主张汉化的汉人贵族之间的矛盾。信仰道教的崔浩则是后者的代表,他以崇道为幌子,促成了这一行动,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鲜卑的汉化。可惜他操之过急,过于激进,最后导致了失败。北周佛教的发展在西魏时期已经开始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都信仰佛教,佛教在北周长盛不衰,严重影响了北周的兵源和税收来源。周武帝决心进行灭佛行动,目的是充实国家的力量。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以儒家为治国之本,辅以道、佛的三教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唐代因为宗姓的缘故,道教有着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武周之时,武则天继位后,为进一步神化其统治,强调其君权神授,更是利用佛教做为工具,不断改元的年号如“天授”、“证圣”、“天册”、“通天”、“神功”、“圣历”、“大足”都有佛教政治内容。其实,女皇虽然笃信佛教,但此时的她兴建大云寺、兴造大佛像的用意,已不是为了弘法行善,而主要是为了佛教的政治意义——象征“皇帝佛”弥勒下生而统治世界,并以之作为大周国的立国之本。不过佛教在教义上的优势,使道教难以匹敌。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优势排斥佛教。武宗灭佛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佛道的矛盾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其中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武一宗灭佛本质上还是在追求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特别是北周武帝,把佛教和道教同时禁毁以获取财源和兵源。佛教的发展必然给封建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道教和佛教的争端往往是封建国家采取灭佛措施的一个导火索,它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